三月三的风俗介绍 三月三的风俗活动
- 时间:2024-04-09
- 作者:一梦
- 来源:1212老黄历
三月三的风俗介绍有哪些?三月三的风俗活动是什么?我国有着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活动,比如三月三,三月三指的是农历三月初三,并不是阳历的日子。那么,三月三的风俗介绍有哪些?三月三的风俗活动是什么?紫薇流年运势帮您了解自己的一年运势发展,点击下方图片查看详情,看看自己会如何发展!
三月三的风俗介绍
抢花炮
三月三的风俗介绍有哪些?三月三的风俗活动是什么? 抢花炮是一种流行侗族、壮族和仫族等民族中的传统文娱活动, 已有数百年历史。由于它具有强烈的竞争性、对抗性、娱乐性和独特 的民族风格,所以长盛不衰。 传统的抢花炮方法,场地通常在河滩或山坡上,不限人数,只放 三炮,每炮大家一起抢。花炮是一个直径约 5 厘米的圆环,用红布或 红绸缠绕,放在炮架(送炮器上)。炮架用的是旧式铁笼,内装火药点燃 火炮,先后把三个花炮轰上天空,带落下时,所有人员都可奋力夺取。 按民间传统,抢得头炮者,人财两旺,抢得二炮者,五谷丰登,抢得 三炮者,吉祥如意。因此,参与抢花炮的人个个奋勇争先,互不相让。 花炮最终被某人抢到后,唢呐声、鞭炮声响成一片,场面十分热闹壮 观,胜利者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
荠菜煮鸡蛋
三月三的风俗介绍有哪些?三月三的风俗活动是什么?农历三月三,国人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鲜香可口、营养丰富的野菜。《诗经》就有“其甘如荠”的吟咏;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
五色糯米饭
三月三的风俗介绍有哪些?三月三的风俗活动是什么?壮乡人在三月三、清明等节有吃“五色糯米饭”的习俗。壮乡人 十分喜爱五色糯米饭,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五色糯 米饭颜色鲜艳,由白、黄、红、紫、黑五种颜色组成。五色糯米饭不 仅美观、美味,而且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用来染红颜色的“红兰草” 具有生血作用,染黄颜色的栀子具有清凉解热凉血等作用,而染黑色 用的则是枫叶。《本草纲目》里说枫叶“止泻益睡,强筋益气,久服 轻身长年”的作用。用枫叶煮出来的饭,能“坚筋骨,益肠胃、补髓。”后来,壮乡人家家户户做五色糯米饭,每到节庆日,五色糯米 饭的清香便萦绕着壮乡人的生活。
抛绣球
三月三的风俗介绍有哪些?三月三的风俗活动是什么?人们在茶余饭后,互相抛接绣球以娱乐身心,后来逐步演变成为壮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方式。每年“壮族三月三”抛球球活动颇为精彩,在歌圩中男女青年相邀聚集在地头、河畔,他们分成男女两方,拉开适当距离,互相引吭高歌,用歌声来表达问候和增进了解,对歌有问有答,姑娘们可将手中的绣球向意中人抛去,小伙子接住绣球后,将它欣赏一番后,又向姑娘抛回去。经过数次往返抛接,如果小伙子看上哪一位姑娘,就在绣球上系上自己的小礼物(例如银首饰或钱袋),抛回馈赠女方,馈赠愈重说明小伙子对姑娘情意愈深。姑娘接住小伙子的礼物时,若收下,就说明她接受了小伙子的追求。这时,两人或继续对歌表达情意,或相约到僻静处聚会。
放风筝
三月三的风俗介绍有哪些?三月三的风俗活动是什么?正所谓”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
对歌谈情
三月三的风俗介绍有哪些?三月三的风俗活动是什么?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若有意就答应。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他”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更加甜蜜,遂订秦晋之好。 对歌前,刘三姐的神像由众人抬着游行一周,人们祈求她赐予歌才,保佑三月三歌圩人人对歌如意。人们敬完了歌仙刘三姐,争相亮开歌喉,相互对唱,歌声此起彼落。男女老少在这歌圩中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
三月三的由来
从史书记载的壮族三月三来源于对北方大帝真武神的祭祀,壮族三月三是对中国古代“上巳节”的传承。现“三月三”节日在中原地区逐渐衰落了,而壮族人民在历史中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渗透在壮族三月三节日中,使壮族三月三在民族文化中延续传承。
中国古代就有“三月三,上巳节”的记载。唐代时期,杜甫在《丽人行》诗中描绘唐朝的风俗写照:“三月三天气新,长安水边多游人。”宋之问在《桂州三月三日》描写了今桂林一带三月三期间的场面:“始安繁华旧风俗,帐饮倾城沸江曲”。
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记载:“交阯俗,上巳日,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駞。男女目成,则女受駞而男婚已定。”飞駞(今绣球),是壮族人公共聚会活动中娱乐传情之常用器物。
明代邝露所撰《赤雅》“浪花歌”记载:“峒女于春秋时,布花果笙箫于名山,五丝刺同心结,百纽鸳鸯囊。选峒中之少好者,伴峒官之女,名曰天姬队。余则三三五五,采芳拾翠于山椒水湄。歌唱为乐,男亦三五群,歌而赴之,相得则唱和竞日,解衣结带,相赠以去。春歌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中秋节,三月之歌,曰浪花歌。”
清代陆次云《峒溪纤志》“浪花歌”条记载:“溪峒男女,相歌于正月朔、三月三、八月十五。而三月谓之浪花歌,尤无禁忌。”清代韦丰华撰《廖江竹枝词》里记载:“春风酿暖雨初过,青满平畴绿满坡,试向黄林林外望,三三佳日好花多。胙颁真武喜分将,食罢青精糯米香,忽漫歌声风外起,家家儿女靓新妆。”描绘了今南宁市武鸣区罗波镇一带人们的壮族三月三,共同祭祀、食乌米饭、聚会交友、以歌为媒的场景。清代诗人沈自修在《粤西记俗》里记载:“武缘之俗,三月三日,各以乌米饭(即“青精糯饭”俗称“无色饭”)祀真武。”真武,即玄武,水神名,道教所信奉的神祗之一,即道教神谱中脚踏龟蛇的北方大帝,因北方属水,所以真武帝也被当作水神。
三月三的禁忌
禁忌一:不下水
三月三日,春水波光粼粼,但是却有一条规矩——不下水。人们相信,三月三日下水会招惹水神的怒火,带来不祥之事。江河湖海,无一不是水神的领地,因此,这一天,大家都小心翼翼避免接触水源,生怕惹来灾祸。
禁忌二:不结婚
三月三日,是一个被视为瑞气满堂的吉祥日子,然而却有一个独特的禁忌——不结婚。传统信仰认为,此时结婚容易招来厄运,夫妻间的感情也会不顺。于是,待到这一天,人们都选择推迟婚礼,以免冲破了吉祥的氛围。
禁忌三:不剃头
三月三日,是春日暖阳初至的时节,但其中却包含着一项民间禁忌——不剃头。相传这一日剃头会导致头发稀少,甚至引发健康问题。因此,人们在这一天都会避免踏入理发店,以免招来厄运。
禁忌四:不在水边走
春风拂面,温暖舒适,但在三月三这一天,大家都会小心翼翼避开水边。传说水神在此时更加神秘莫测,若在水边走动,可能会招来不幸。因此,无论是湖畔、河岸,还是海边,人们都选择绕道而行,谨防意外发生。
禁忌五:不说鬼字
在三月三这一天,人们也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特别是避免说出“鬼”字。传统认为,将这类负能量的词汇提及,会招来厄运和不祥之事。于是,在这一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会小心翼翼地避免触犯这一禁忌,保持心思平和。
禁忌六:不露额头
三月三的春日,和煦阳光洒满大地,但人们却懂得一个小心翼翼的规矩——不露额头。传说在这一天露出额头会导致衰运临头,带来不幸和灾祸。因此,无论男女老少,都会注意遮挡额头,以求平安祥和。
禁忌七:晚上不出门
夜幕降临,星光闪烁,而在三月三这一天,人们会遵守着一个习俗——晚上不出门。传统信仰认为,夜晚是阴气最盛的时刻,若在这时外出,容易遭遇不测。因此,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宁愿守在家中,远离外界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