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乐> 老黄历> 二十四节气> 夏至是几月几日 夏至是几月几日2024年

夏至是几月几日 夏至是几月几日2024年

  • 时间:2024-06-17
  • 作者:一梦
  • 来源:1212老黄历

  夏至是几月几日?2024年,夏至的到来时间是6月21日。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当中白昼最长,夜晚最短的时候,夏至天气炎热,也会频繁有雷雨来袭,人们经常会有中暑或是湿气重的情况。具体的夏至内容我们可以从夏至是几月几日2024年中了解。

  夏至是几月几日?

  2024年夏至开始时间是2024年06月21日 04:50:46

  2024年夏至结束时间是2024年07月06日 22:19:49

  2024年夏至农历时间是:五月(大)十六

  夏至的天气特点:

  对流天气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着名诗句。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不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美丽,常常带来局地灾害。诗人徐书信“在暑雨”一诗中,也对夏日雷雨天气进行了恰如其分的描述:“夏日熏风暑坐台,蛙鸣蝉噪袭尘埃。靑天霹雳金锣响,冷雨如钱扑面来。”

夏至是几月几日 夏至是几月几日2024年

  暴雨天气

  多数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

  江淮梅雨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这样的天气下,器物发霉,人体也觉得不舒服,一些蚊虫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肠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这时要注意饮用水的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

  关于夏至的农谚:

  夏至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也是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夏至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高温多雨、闷热潮湿的时期。以下是一些关于夏至的农谚,反映了古人对夏至天气与农事活动的观察和总结:

  夏至有雨十八落,夏至无雨干断河。这句话意味着如果夏至这天有雨,那么接下来的十八天都可能会有雨,反之则可能旱情严重。

  夏至无雨三伏热。表明如果夏至这天没有下雨,那么随后的三伏天会非常炎热。

  夏至东风摇,麦子坐水牢。这句话暗示如果夏至这天刮东风,可能会导致农作物受潮或被淹。

  夏至无云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这句话说明了夏至和重阳节期间的天气情况对后续季节的影响。

  夏至有了雨,好比秀才中了举。这句话表达了农民对夏至期间降雨的期待,认为这预示着丰收和好运。

  这些农谚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总结,对于指导农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在夏至期间,农民们会根据这些农谚来安排农事活动,如种植、收割等,以期获得更好的收成。

  夏至的传统风俗:

  吃馄饨

  夏至这一天,许多地方有吃馄饨的传统风俗。馄饨代表着团圆和美满,象征着家庭的和睦与幸福。在夏至这一天,家庭成员会聚在一起包制馄饨,分享团聚的喜悦。馄饨形状饱满,寓意着来年家庭生活丰裕、幸福美满。

  吃面条

  另一项夏至的传统风俗是吃面条。在许多地方,人们会在夏至这一天吃长寿面条,寓意着长命百岁、健康幸福。长寿面条象征着长长久久的美好生活,也表达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

  祭天

  夏至这一天,人们还会举行祭天仪式,表达对自然神灵的敬畏和感恩之情。祭祀仪式中,会燃烧香火、献上鲜花和食物,向天地之间的神灵表达敬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吃夏至饼

  吃夏至饼也是夏至的传统习俗之一。夏至饼是一种用糯米粉、红豆等制作而成的甜点,形状圆满,寓意圆圆满满,代表着团圆美满之意。在夏至这一天,人们会准备夏至饼,与家人朋友一同品尝,祈求家庭和睦、幸福美满。

  放荷灯

  夏至这一天,一些地方还有放荷灯的传统风俗。人们会在夜晚的荷塘或河边放上荷灯,点燃蜡烛,让荷灯漂浮在水面上,象征着光明、希望与美好。这一传统活动不仅增加了夏夜的浪漫氛围,也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夏至是几月几日?具体的我们从文中了解夏至是几月几日2024年,你还会知道关于夏至的天气特点以及夏至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老黄历推荐阅读

老黄历

更多
2025年04月25日 星期五
25
农历二零二五年 三月廿八
乙巳蛇 庚辰龙 甲子鼠 戊辰龙

今日生肖:

今日星座:金牛座

2022年
12月

老黄历吉日查询

更多
7天内
  • 7天内
  • 15天内
  • 30天内
  • 60天内
  • 90天内
移徙
  • 移徙
  • 嫁娶
  • 开市
  • 祈福
  • 求嗣
  • 出行
  • 安床
  • 安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