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乐> 老黄历> 二十四节气> 夏至后几天入伏 夏至后多少天进伏

夏至后几天入伏 夏至后多少天进伏

  • 时间:2024-06-25
  • 作者:墨九渊
  • 来源:1212老黄历

       夏至后几天入伏呢?夏至之后,往后数到第三个“庚日”便是入伏,之后的天气会越来越热,而入伏的时间不是固定的,今年实在7月15号开始入伏的,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夏至后多少天进伏。

       夏至后几天入伏:

  我们全年有二十四节气,随着季节的推移,时间的流逝,夏至节就要到了,今年的夏至节气是6月21日,这一天太阳直射到地面的位置达到最北面,也就是农历的五月初四。入伏,是指进入“三伏”的意思。民谚 “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三伏天的计算基于农历,代表中原地区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大致落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如果入伏的日期在夏至后的第20天至第24天之间,称之为“早伏”。相反,如果入伏的日期在夏至后的第25天至第29天之间,称为“晚伏”。以今年为例,入伏的日期是7月15日,夏至则发生在6月21日。计算可知,入伏日是在夏至后的第25天,因此,属于“晚伏”。

  今年三伏天,初伏为10天,中伏为20天,末伏为10天,一共是40天,又是一年“加长版”三伏天。具体时间如下:

  初伏时间:7月15日-7月24日,共10天。

  中伏时间:7月25日-8月13日,共20天。

  末伏时间:8月14日-8月23日,共10天。

  早入伏和晚入伏的判断方式

  早入伏和晚入伏的判断方式主要有两种,具体如下:

  第一种方式:根据农历时间来划分

  入伏的时间通常在农历的五月份或六月份。如果入伏当天的时间,在农历的五月份,那么就是“早入伏”;相反,如果入伏当天时间在农历六月份,就是“晚入伏”。例如,2023年7月11日入伏,对应的农历时间为五月二十四,因此可以判断为“早入伏”。

  第二种方式:根据庚日来划分

  民谚有“夏至三庚数头伏”的说法,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如果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出现的时间早,那么就是“早入伏”;反之,则为“晚入伏”。

夏至后几天入伏.jpg

  三伏天适合吃哪些蔬菜:

  1、冬瓜

  冬瓜是一种常见的蔬菜,有很好的清热解毒、清胃降火功效,常吃可减脂祛湿,可见冬瓜是非常好的食物,可以熬制冬瓜排骨汤、冬瓜老鸭薏米汤,祛除湿气,也可以清炒冬瓜片。

  2、苦瓜

  三伏天,吃点苦瓜有利于清凉降火,其中含有的苦瓜甙和苦味素能健脾开胃;苦瓜的维生素C含量很高,具有预防坏血病、提高机体抵抗力等作用。苦瓜是常见瓜果中性质最寒凉的,所以孕妇和脾胃虚寒的人少吃。

  3、空心菜

  空心菜性凉,是碱性食物,空心菜中的叶绿素有“绿色精灵”之称,并含有钾、氯等调节水液平衡的元素,它的粗纤维素的含量较丰富,这种食用纤维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胶浆及果胶等组成,具有促进肠蠕动、通便解毒作用。空心菜夏季如果经常吃,可以防暑解热。

  4、大蒜

  夏季气温高,病菌滋生蔓延快,葱蒜类蔬菜中,含有丰富的植物广谱杀菌素,大蒜中含有的辣素,其杀灭细菌会力可取得青霉素的1/10,能起到防止流行性感冒、以免切口患上、医治患上性这种病或者驱虫的功能。由于大蒜中的蒜酶遇热会失去活性,为了充分发挥大蒜的杀菌防病功能,最好生食。

  三伏天注意事项:

  1、不贪凉。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这时候人体的毛孔处于张开状态,如果过度地吹空调、喝冷饮,会使人体表面的温度骤降,血管出现骤缩,毛孔关闭,体热无法散出。

  2、不熬夜。夏日的时候昼长夜短,高温会导致人体的新陈代谢加速,三伏天熬夜的话,就容易引起气血不足。

  3、忌湿气。一年中三伏天算是最闷热的,这期间的湿热之邪以及暑湿都易侵入人体,就会导致人们出现疲乏无力、胃口不佳、脾胃不适等症状。

  4、防中暑:三伏天非常容易中暑,因此要保持室内适当通风,室外温度过高时尽量减少外出,做好防护措施,防止中暑。

       综上,就是夏至后几天入伏,夏至后多少天进伏的具体内容。

老黄历推荐阅读

老黄历

更多
2025年04月25日 星期五
25
农历二零二五年 三月廿八
乙巳蛇 庚辰龙 甲子鼠 戊辰龙

今日生肖:

今日星座:金牛座

2022年
12月

老黄历吉日查询

更多
7天内
  • 7天内
  • 15天内
  • 30天内
  • 60天内
  • 90天内
移徙
  • 移徙
  • 嫁娶
  • 开市
  • 祈福
  • 求嗣
  • 出行
  • 安床
  • 安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