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不少人对此仍有疑问。本栏目提供中国传统日子介绍大全,助你了解传统节日习俗,这些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
-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这个节日有很大的纪念意义,在这时候也有很多活动,就像是赛龙舟、吃粽子等活动比较普遍。不过这个盛大的节日,还有很多其他的习俗,就像有的地方还得吃五黄,究竟端午节吃五黄是哪五黄得弄清楚,就是不懂端午节吃五黄的寓意和由来怎么来的。端午节的中午,吃五黄餐,就是把五种黄颜色的食物混在一起吃。五黄分别是:黄鳝、黄鱼、咸蛋黄(一般吃的是咸鸭蛋黄)、黄鱼、雄黄酒这五样。吃五黄的习俗主要来自江浙一带,因为五月又被称为黄月,所以端午节流行吃五种带黄的食物。至于端午吃“五黄”的习俗,是因为以前的人,觉得端午这天,阳气盛,天气闷,人容易烦躁,而且,虫子、毒物也差不多都要出来活动的。所以,吃一些特定食物,有清热解毒和驱虫辟邪的寓意。其实端午节吃五黄,主要寓意是驱赶晦气,提高自己的精气神。每年的5月初五是端午节,据说在这一天中午的时候阳气是最足的,这时候吃上五黄就可以驱赶邪气以及晦气,同时还可以提高自己的精气神,所以古人在端午节这天,就会在中午的时候吃五黄。黄鱼、黄鳝、黄瓜、咸蛋、黄酒,这五样东西里,价格最稳定的,就属黄酒和咸蛋的。黄瓜恰逢五月大量上市,本身就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正好名字你有个“黄”字,所以它成了端午“五黄”之一。端午时节的黄鱼肉质最为肥美,营养丰富,含有优质蛋白,微量元素,能提高人体免疫力,作为“五黄”当之无愧。
11月19日
287个缘友都在看
-
七夕节在现在大家都觉得是中国的情人节,到这一天会发现朋友圈里都是情侣在秀恩爱,很多商家也会抓住这个机会,大肆宣传一下七夕节礼物,为了能够带动消费。但七夕到底是不是情人节,很多人其实也都不明白,接下来为你揭晓。七夕到底是不是情人节?其实在古代七夕并不是情人节,实际上七夕跟情人节毫无关系,七夕节其实不是中国情人节,而是被誉为乞巧节,所谓七巧节,七夕节与其叫“中国情人节”,不如叫“中国妇女节”“中国女儿节”更为贴切。说七夕的故事之前,先来纠正一个思维定式。汉魏之际,这个节日被正式确定,主角是女子,主要任务是祈愿自己心灵手巧,不要只做个粗线条的女汉子,所以叫乞巧节,也叫女儿节,最后,才顺带求个好姻缘。现在许多人都将七夕理解为情人节,这大概与七夕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当然,谁让织女和牛郎刚巧也在这天一年一会呢,所以情人节其实是喧宾夺主了。所以说在古代乞巧节是一个和劳动有关的节日,而并不是现在所谓的情人节。七夕节是什么节日七夕到底是不是情人节?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巧夕、牛公牛婆日、双七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活动在七月七日晩上举行,故名“七夕”。七夕到底是不是情人节?七夕节的传统习俗有祈福许愿、乞求巧艺、看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因为“牛郎织女”的美好传说,七夕节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带有了浪漫的爱情色彩,因此七夕节也就成为中国各个传统节日中最浪漫温馨、代表爱情和婚姻的节日,被称为是“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节有什么风俗习惯现在很多小伙伴会把七夕节当作西式的情人节来过,会送伴侣鲜花和礼物,其实在七夕节我们也有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既温馨又有趣。1、拜织女“拜织女”是少女、少妇们的事。预先约好亲朋数人联合举办。提前斋戒后在月光下摆桌,一起聊天吃果子,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少女们祈求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玩到半夜始散,而现在情侣们也可以一起赏月游玩,增进感情。2、种生求子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种下粟米的生出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嫩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南方也称为“泡巧”,这是比较适合已婚情人们的活动哦~3、染指甲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而在现在的七夕节,男生们送女生一瓶指甲油,并为她染指甲,也算是参与了七夕传统。4、妇女洗头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这项习俗要在今天重现比较适合山清水秀的地方~5、吃巧果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售,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在七夕节这天带女友前去品尝传统糕点,这也算应时应景啦!
11月15日
726个缘友都在看
-
七夕节就要带来,很多人还不知道具体是哪一天,但其实情侣都特别爱过七夕节,这一天也算是中国的情人节,所以还不知道七夕什么时候的情侣们,一定要看看这篇文章,告诉你七夕节是几月几号,想过的抓紧安排吧。2021七夕节是8月14日,七夕节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到来。七夕,原名为乞巧节,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文化节日,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七夕节是象征爱情的节日,是纪念“牛郎与织女鹊桥会”的日子。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后被寓意着象征爱情的节日女孩们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七夕是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11月14日
273个缘友都在看
-
七夕这个节日被大家知晓,主要还是因为一个故事,那就是牛郎和织女之间的浪漫爱情传说,每个节日的背后都会有一段不同的故事。这一天是农历七月七日,也是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按照习俗先来看看七夕节吃什么,不知道七夕节有哪些风俗的接下来详细介绍。巧果是七夕节的应节食品之一,这应该是我们最熟悉的七夕美食了,又叫七夕果、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巧果是油面糖蜜。就是用面粉制成各种小型物状,再用油煎炸而成的糕点,《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七夕节当然少不了瓜果。手巧的女子会将瓜果雕刻成奇鸟异状,或者在瓜果表面浮雕图案,用来拜织女、待客等,称为“花瓜”。唐代“七夕”的节食,除巧果外,还有祈饼、明星酒和同心脍,并订七月七日为晒书节。七夕节风俗穿针乞巧应该是最早的乞巧方式了,在汉朝就有所记载。《西京杂记》中提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在七夕节这天,每家每户的女子都会走出家门,聚在一起,拿出自己的针线女红,通过穿针的方式乞巧。
11月14日
346个缘友都在看
-
老师是指引前行的人,在成长的道路上为我们带来很多知识,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会很及时帮助你解决问题的人。老师教会我们很多事情,所以我们也要抱有感恩的心,在教师节这天就能为老师送上祝福,了解一下教师节是几月几日,教师节是哪一天。1985年9月10日,是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接下来的每一年9月10日都是教师节,2021年9月10日是教师节,星期五。教师节,旨在肯定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是一个感谢老师一年来教导的节日,不同国家规定的教师节时间不同。教师节应当是很有文化内涵的节日,应该延续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以孔子诞辰作为中华教师节是非常合适的。经权威部门研究测算,孔子诞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阳历),这个日子也恰当其时。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动员全社会尊重教师,提高教师的地位,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形成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关于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的议案。
11月12日
393个缘友都在看
-
中秋节的月亮又圆又亮,这时候很值得人们去观赏,中秋顾名思义就是秋季的中间,这时候的天气也非常舒适,很适合出门在外游玩。中秋节的习俗也很多,大家还是很喜欢中秋节,因为可以吃月饼,接下来再看看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的习俗中秋佳节,最主要的习俗是赏月和吃月饼。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加盛行。吃月饼。过中秋有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古代历法把每个季节分为三个月,分别是孟月、仲月、季月,农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而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称为“中秋”。
11月12日
332个缘友都在看
-
八月一日是我国的建军节,由于没有放假休息,也没有什么传统习俗,大家就不这么熟悉。建军节是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节日,在役军人能够休息半天,想知道建军节的由来,接下来就看看以下介绍的八一建军节的来历。八一建军节的由来是八一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以周恩来为首的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的北伐部队2万人,在江西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的新时期,标志着中国新型的人民军队的诞生。起义成功后,前委按照中央关于这次起义仍用国民党左派名义号召革命的指示精神,发表了国民党左派《中央委员宣言》,揭露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的种种罪行,表达了拥护孙中山“三大政策”和继续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斗争决心。八一南昌起义的目得是: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唤醒广大中国人民,表明中国共产党要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意志和立场。共产党人要联合国民革命军南下广东,建立革命根据地。
11月11日
2569个缘友都在看
-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而大年初一就是新年的第一天,这一天大家都喜欢去拜年,给自己的亲戚和朋友送去祝福,拜年的时候也能够顺便收到压岁钱,是很令大家开心的一个习俗活动,先知道大年初一习俗有哪些之后,就要清楚了解大年初一禁忌。大年初一的禁忌1、不能说不好的话大年初一是一年的开始,是辞旧迎新的日子,大家一早都会去拜年,放鞭炮,因此,新年的第一天不要说不吉利的话,见到人肯定要说吉利话,多说些吉利的话会让大家很开心,“新年好”,“恭喜发财”、“财源广进”,做买卖的“生意兴隆”等等。2、不能动扫帚和倒垃圾大年初一是不能动扫帚的,也不能倒垃圾,扫帚和垃圾被认为是“霉”,动扫帚和倒垃圾被认为是“触霉”和“倒霉”,如果家里实在太脏,那么也要撑到下午。3、不能洗头,洗澡,洗衣服在初一这一天不能洗头,洗澡,洗衣服的,说是会洗掉一年的好运。大年初一习俗大年初一的习俗是放鞭炮,初一,开门先放爆竹,这叫做“开门炮仗”。拜神,有宗教信仰的朋友可去庙里烧香祈福,以保一年的顺利平安。吃斋吃素,初一当天的第一顿饭,全家人却要吃素食。饮屠苏酒、吃年糕。
11月11日
377个缘友都在看
-
二月二龙抬头俗称为春龙节,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民间有很多关于龙抬头的有趣传说,也因此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习俗。中和节和春龙节在同一天,所以常常将中和节与龙抬头混为一个节日,但其实意义不同,一起看看龙抬头是什么意思。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家家户户准备好了各种祭品用来祭祀龙王,风俗主要有祭灶神、吃龙食、采龙气、剃龙头、起龙船等,祭祀土地爷,用来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二月二既是龙抬头节,也是土地公的诞辰,寄托了美好的愿望与向往。在古代人们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以此判断季节,提醒农时,这在《礼记·月令》中有大量记载。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之双角。农历二月二这天夜晚,“龙”的两只“犄角”(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慢慢升起,这时整个“天龙”的身子尚隐没在地平线以下,故称“龙抬头”。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福纳祥、驱邪攘灾的日子。
11月11日
408个缘友都在看
-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的节日,有很多别称,分别是上元节、元夕、元夜、小正月等。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自然要过的比较隆重一点,所以这一天的习俗有很多,接下来讲解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是一个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元宵”作为食品由来已久,元宵即“汤圆”,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意喻团团圆圆、平平安安,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猜灯谜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送花灯送花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11月11日
325个缘友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