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分别是什么?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代表了农耕的日期。二十四节气的风俗和由来很简单,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24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
-
白露是什么季节的节气?二十四节气实时反映了季节的温度变化,而且对于很多养生最佳时机或者种植收割农作物等都有着较好的提醒,四个季节分布着不同的节气,各有六个阶段,那么白露是什么季节的节气?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秋季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到了白露节气,我国各地都呈现了秋高气爽的天气,一场秋雨一场凉,晚上的时候水蒸气会在地面凝结,生成白色的小水珠,再往后天气就会越来越凉了。此时,我国北方地区降水明显减少,秋高气爽,比较干燥。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此时期,第一场秋雨往往可以缓解前期的缺水情况,但是如果冷空气与台风相会,或冷暖空气势均力敌,双方较量进退维艰时,形成的暴雨或低温连阴雨对秋季作物生长不利。西南地区东部、华南和华西地区也往往出现连阴雨天气。东南沿海,特别是华南沿海还可能会有热带天气系统(台风)造成的大暴雨。白露是热与凉分水岭,“白露”代表暑热的结束。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加上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快,因此温度下降也逐渐加速,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一说。白露时节,“燥”为其特点,秋燥伤人,易伤津耗液,常会出现口咽干苦、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的现象,当“少辛多酸”,可多吃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如柑橘之类。饮食应减少辛辣之品,当以滋阴润肺为主,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温之物,宜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平补食品。日常饮食中,应增加对芝麻、蜂蜜、枇杷、西红柿、百合、乌梅等柔润食物的摄入,以益胃、养肺、生津。还应多喝水,以保持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
11月07日
183个缘友都在看
-
食新是什么节气?想必很多人对于二十四节气都是较为熟悉的,但是二十四节气并不是胡编乱造的,往往都有一定的依据,这也是体现出了古人的智慧,通过自然规律摸索出来的准则,那么食新是什么节气?在古代,民间讲究小暑“食新”迎丰收,即小暑过后家家户户吃新米、尝新酒。农民会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做成香喷喷的米饭后,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以此来感谢自然馈赠,庆祝谷物丰收,故食新是小暑节气。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我国多地自小暑起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小暑开始进入伏天,所谓“热在三伏”,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小暑炎热是正常的自然现象,虽然会让人们的身体感到有些不适,但对于庄稼作物来说,小暑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俗谚有云:“小暑热,果豆结;小暑不热,五谷不结”,此时高温多雨的天气为农作物的快速生长提供了条件,农作物进入了茁壮成长的阶段。小暑时节气候炎热,容易引起食欲不振,如果过于贪凉整日在空调房中,又吃过多油腻食物,会伤害到脾胃。因此时节宜食绿豆、西瓜、豆浆、甘蔗、梨、黄瓜、苦瓜等清淡食物。脾胃虚的人少喝冷饮、少吃凉菜,注意肚脐不要受凉。民间素有“小暑吃藕”的习惯。生莲藕性寒、味甘,无毒。熟藕性温、味甘,亦无毒。中医称其:“主补中养神,益气力”,认为藕有清热凉血、生津润肺等功效。
11月07日
175个缘友都在看
-
冬雪雪冬小大寒是指哪六个节气?相信大家对于二十四节气是了如指掌,而且为了人们方便的记忆,也将二十四节气整理成了简单好记的节气歌,这里面就有这么一句冬雪雪冬小大寒,那么冬雪雪冬小大寒是指哪六个节气?冬雪冬小大寒是指: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六个节气。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代表着冬季的开始。立冬也是中国民间非常重视的季节节点之一,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时节,通过冬季的休养,期待来年生活的兴旺如意。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冬季第2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11月22或23日,即太阳到达黄经240°时。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大雪节气与小雪节气一样,是反映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节气,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大雪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一个节气,大雪节气的特点是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增多。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太阳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小寒时节,太阳直射点还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还处于散失的状态,白天吸收的热量还是少于夜晚释放的热量,因此北半球的气温还在持续降低。大寒在岁终,冬去春来,大寒一过,又开始新的一个轮回。在中国一些地方,每到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如除旧布新、制作腊味以及祭灶、尾牙祭等。
11月07日
267个缘友都在看
-
更深月色半人家是什么节气?其实我们中华文化是博大精深,很多时候文化之间也是相互关联的,比如古诗词与节气联动,诗人在作诗的时候总是有感而发,比如看到天气变化或者动物,那么更深月色半人家是什么节气?“更深月色半人家”这首诗句反映的节气是:惊蛰。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刘方平的《月夜》。诗中“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一句暗示了“春气暖”自“今夜”始以及虫声新“透”,表现出春天已经到来,以及诗人对春天的敏锐感知。因此是惊蛰。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气候进程看,“惊蛰始雷”仅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冷惊蛰,暖春分”等。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惊蛰节气的最大特点就是春雷比较多,雨水也会有明显的增加,一般都是发生在公历3月5-6日交节,在这个节气中海油很多习俗,主要有蒙鼓皮、驱虫、打小人、吃梨等传统习俗。一般每年在3月5日或6日,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到了这个节气的时候,我们是可以感受到温度在慢慢回升,是春耕开始的时候,但是要注意保暖,不要着凉。
11月07日
197个缘友都在看
-
立冬是第几个节气?很多人对于二十四节气往往是比较了解的,因为节气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同时对于很多农业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那么对于立冬,很多人会知道就表示气温不再升高,那么立冬是第几个节气?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斗柄指向西北方位,太阳黄经达225°,于每年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立冬是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立冬节气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气温的变化了,进入立冬时节,我国所处的北半球太阳辐射越来越少,地表储存热量还有一定能量,这时虽不至于太冷,但气温会逐渐下降。为此,气温下降变化明显,是立冬节气的最大特点,在这个时候更要注意防寒保暖。立冬后,气温降低,天气渐渐变得寒冷。俗语说“立冬补冬,补嘴空”,进入寒冷的季节,人们倾向于进食来驱寒。在南方,人们会吃些滋阴补阳,热量比较高的食物,如鸡鸭鱼肉等。北方则有吃水饺的风俗,因为水饺外形像耳朵,于是人们认为吃了它,耳朵在冬天就不会受冻了。旧时,立冬这天,人们还要举行祭祖祭天的活动。即便再忙的农人也要在家休息一天,杀鸡宰羊,准备时令佳品,一方面祭祀祖先,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一方面祭祀苍天,感谢上天恩赐的丰年,并祈求上天赐给来岁风调雨顺;而祭祀仪式后的酒食也可让辛苦一年的农人,好好犒赏一下自己。
11月07日
215个缘友都在看
-
处暑节气的含义是什么?对于二十四节气,相信很多人都会比较清楚,因为节气在日常生活当中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而且每个节气来临的时候,天气总是会有较为明显的变化,那么处暑节气的含义是什么?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是一个反应气温变化的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处”就是终止的意思,代表炎热即将过去。大部分地区在处暑之后,气温就开始下降了。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处”的意思是“去也”,表示炎热渐消,暑气至此而止。处暑的来临意味着气温要开始明显下降。自此后,秋风渐起,人们可以尽情享受秋日的凉爽。节令到了处暑,气温进入了显著变化阶段,逐日下降,已不再暑气逼人。节令的这种变化,自然也在农事上有所反映。古人留下的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谚语,如“一场秋雨一场凉”,“立秋三场雨,麻布扇子高搁起,”“立秋处暑天气凉”、“处暑热不来”等,就是对“处暑”时节气候变化的直接描述。但总的来看,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症。因而,衣服不要加的太多,忌捂,但也不能过凉。处暑过后,秋燥会损伤人体肺阴,咳嗽多痰等不适也会随之而来,百合的药用及食用价值颇高,中医认为其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保健功效,可搭配莲子服用,效果更佳。
11月07日
235个缘友都在看
-
立夏节气的特点和风俗都有哪些?很多人对于节气也是颇有了解的,毕竟在上小学的时候很多人就会背二十四节气歌,朗朗上口且好记,但是光知道节气其实也是无法了解一些它们的特点,那么立夏节气的特点和风俗有哪些?立夏节气的特点是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阶段,这时候炎暑将临,雷雨增多,气温升高,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以及充沛的雨水为农作物的茁壮成长提供了充足的条件。整体来说它代表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此节气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阶段。此时我国南北的气温差异较大,而且同一地区波动频繁。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至20℃上下。另外季风气候是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成长。迎夏迎夏仪式表达对丰收的祈愿,在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据记载立夏这天,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郊外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且马匹、车旗一律朱红,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还有习俗说立夏日不迎夏,会有病灾缠身。称体重如今都说"立夏不减肥,夏至徒伤悲,但古人却不这么认为,很多朝代都是认为胖为美,胖代表着福气。可进入夏天,天气谈热起来人的食欲会被影响下降,再加上消耗大,人就会消瘦下来,从而影响健康。
11月07日
221个缘友都在看
-
小暑节气的含义是什么意思?作为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第十一个节气很多人都不是特别熟悉,毕竟这时候的天气没有特别明显的特征,有的人也都忘记了这个节气的存在,因此要发现小暑节气的含义是什么意思,到时候就能提前做好准备。小暑节气的含义是指真正的意义上的进入夏天,天气也变得小热起来。暑就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也就是小热。小暑代表着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意思是此时虽然已经能够感受到天气的炎热,但是并未达到一年内最热,小暑只是炎炎夏日的开始。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进入小暑,就开始进入伏天。但由于每年各地天气情况不一样,热起来的时间也不一样,像今年郑州、西安、南京、石家庄就特别的热。而重庆则退出火炉城市,反而不热了。但一般进入小暑之后,雷暴会增多,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但对于农作物来讲,雨热同期有利于成长。南方各地也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常伴随着大风、暴雨。北方地区则高温、干燥。每年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又称“七下八上”,才是我国华北、东北等北方地区的雨季。在小暑时节,民间有食新、吃饺子、吃炒面等风俗习惯。一般来说,我国南方民间有小暑食新习惯,而北方则有吃饺子的习惯。小暑是二十四节气的其中一个,同时也是夏天的第五个节气。小暑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这种气候,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中国南方地区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盛夏。
11月07日
281个缘友都在看
-
小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有哪些?夏季已经进入中伏状态,三伏天也是小暑过后的才会有的高温天气,故小暑也是作为真正夏天来临的征兆,在小暑时节,有很多的特点和习俗,那么小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有哪些?想要知道你的流年运势如何,点击下方图片链接,看看流年运势吧。 小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小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小暑前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小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小暑节气的特点是高温潮湿多雨,天气炎热,阳光猛烈,雷暴频繁,万物狂长。小暑时节,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小暑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是每年公历的7月6-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是炎热的意思,小暑指天气开始炎热,小暑的到来,标志着夏天的正式开始。小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晒书画衣物是小暑的习俗之一。小暑适逢六月初六日“天贶节”。据史书记载,此节始于宋代哲宗元符四年。“贶”即“赐”,即天赐之节。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属赐“冰麨”和“炒面”之因,故称天贶节。民间还有:晒书画、衣物等习俗。传说此日出晒后,去潮,去湿,防霉防蛀。故有:“六月六,晒红绿”的说法。小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吃暑羊”是鲁南和苏北地区在小暑时节的传统习俗。入暑之后,正值三夏刚过、秋收未到的夏闲时候,忙活半年的庄稼人便三五户-君群、七八家一伙吃起暑羊来。而此时喝着山泉水长大的小山羊,吃了数月的青草,已是肉质肥嫩、香气扑鼻。 小暑节气的谚语1.小暑打雷,大暑破圩。2.小暑温暾大暑热。3.东南风,雨太公。4.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雨吃饱饭。5.三伏不受旱,一亩增一石。6.小暑过,一日热三分。7.河道决口似瀑布,千人万人难挡住。8.日暖夜寒,东海也干。9.大暑连天阴,遍地出黄金。10.雨过东风急,还得披蓑衣。11.伏天牲口保好膘,秋天种麦不为难。12.小暑若刮西南风,农家忙碌一场空。13.河道淤浅,水来外漫。14.鱼鳞天,不雨也风颠。15.防汛工作早张罗,水到不致荒手脚。16.东南风上不来,上来漫锅台。17.早晨下雨一天睛。18.小暑南风,大暑旱。19.春苗中耕带培土,防治病虫严把关。20.空闲地上种蔬菜,头伏萝卜不容缓。
11月07日
282个缘友都在看
-
夏至节气该如何防暑养生?夏至节气的到来也就意味着夏天真正的到来,全球温度都处于较高的状态,不会再冷热反复,“夏至”是盛夏的起点,同时也在告诉人们三伏天不远了,那么夏至节气该如何防暑养生?衣着清凉夏季不要穿得太厚,很多年轻人为了时尚喜欢穿牛仔服饰,夏至起不适合穿这种衣物。衣服的布料宜尽量选用棉质及亚麻,这样容易吸汗和透气。此外衣服颜色尽量以浅色为主,这样才能少吸热。定时喝水夏季防暑应该定时喝水,因为很多人中暑就是因为出汗量太多,体内脱水严重导致的。在这炎热的夏季里,多喝水才能为身体补充水分,弥补因为出汗流失的水分。其中,如果觉得白开水不好喝,那么可以选择喝薄荷茶、菊花茶等茶水,或者说可以喝些淡盐水、蜂蜜水等。但是千万不要喝饮料解渴,因为不管是奶茶,还是可乐、雪碧等,都含有大量的糖分,很多了以后很容易发胖。肥胖人更容易出汗,在夏季的时候,更容易中暑。生姜进补有俗话说:"饭不香,吃生姜""冬吃萝卜,夏吃姜""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都是对生姜所具有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作用所做的精辟的概括。夏季暑热,多数人食欲不振,而生姜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于防暑度夏有一定益处。晚睡早起中午打个盹夏季起居讲究晚睡早起中午打个盹。有人说,在夏至这天,是阳气最旺的之时,这时白昼达到最长、夜晚变为最短,当然养生也要顺应自然的特点,要注意阳气的流失。同时尽管天气很热,也不能不注重阴气的调理。所以在这个时节,为顺应自然界阴阳盛衰的变化,一般宜晚睡早起,并利用午休来弥补夜晚睡眠的不足。年老体弱者则应早睡早起,尽量保持每天有7小时的睡眠时间。
11月06日
189个缘友都在看